成语典故

时间:2024-09-24 08:25:16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1

公元二○○年,曹操派属官卫觊前往巴蜀之地,联络益州牧刘璋。卫觊行至长安时,因道路不通,只得留在关中。关中这地方本来很富裕,前几年因为战乱,数十万人逃亡在外,现在这里局势安定,人们先后返回故居。当地一些将领将他们招为私家的土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卫觊敏锐地感到,地方势力的强大,会威胁到曹氏势力的集中和朝廷权力的巩固。于是他写信转告曹操,建议派司隶校尉来加强关中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将领的权力。

公元二二七年,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明帝生性残暴,生活奢侈,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还霸占了许多农田作为放牧鹿的园子。老百姓如果弄死一头鹿,就要以命相偿。这样做的结果,造成百姓长期服劳役,以致大批农田荒芜,国库空虚。卫觊对这种状况极为忧虑,就上奏章给明帝说,如今天下三分,国家还未统一,战争没有结果,千里没有人烟,百姓极度困难、,陛下再不重视这些问题,国家就会衰败,再也不能复兴起来了。奏章最后写道:“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君臣同心协力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状况,并且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它支出的限度。”

成语典故2

“刻舟求剑”这则成语的舟是船;求是寻找。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再去找剑。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典故3

不遗余力

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摆开了战场。担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连连溃败。怎么办呢?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

“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军队往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

楼昌说:“再增派军队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军队将会彻底被秦兵消灭。”

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

“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军队呢?”

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

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军队,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

可是赵王不以为然,终于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

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说:

“和谈不会成功。但这样一来,赵国的军队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一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胜利。天下的诸侯也一定向秦国祝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援助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一定会很高。如果我们应允,秦国是一定不肯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胜利。还说,秦国终于不肯与赵国和谈。

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

结果,赵王割了六县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秦兵才解除了对邯郸的围攻。事后,虞卿问赵王说:

“秦兵不围困邯郸了。您以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还是他们的力量能持续下去,因割了六县给他们才撤退的呢?”

赵王说:

“秦国部队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也许是因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说:“是的,秦国以它的力量击他所不能取得的,结果,搞得疲惫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给它,这无疑是帮助对方来攻击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国还会再来攻打我们的。到那个时候,哈哈,我们也许就可能无可救药了。”

虞卿一席话,引起了赵王的'深思。

后来,赵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话说给一个名子叫做赵郝的臣子去听。对于虞卿的话,那赵郝很不以为然,说道:

“虞卿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吗?六座县城不过像弹丸之地。现在不割让给秦国的话,秦国可能明年还要来攻打我们赵国,到那时候恐怕还得割让土地去求和呀!”

听了赵郝的话,赵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成语典故4

【汉语文字】

井底之蛙

【汉语拼音】

jǐngdǐzhīwā

【成语解释】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成语性质】

贬义词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

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一孔之见、目光短浅

【反义词】

智周万物、绝代天骄、见多识广

【出自】: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此处隐藏5434个字……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窑主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

【示例】: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为羊公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

【近义词】:无能之辈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来讥讽人无能

成语典故12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其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处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处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ī)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处死!”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处死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火冒三丈,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挂,就立即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军锐气大挫,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也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吗?”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屈膝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成语典故13

成语名称:满城风雨

成语拼音:mǎn chéng fēng yǔ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坏事。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满:全;满城:指全城各处。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后比喻某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成语来源: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第四卷:“昨日宵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寄举。”

成语造句:老舍《且说屋里》:“理想的家庭,没闹过一桩满城风雨的笑话,好容易!”

满城风雨的成语故事

宋代黄州有位诗人潘大临,勤奋好学,家境贫寒,曾写过不少好诗。

满字开头的成语

满肚疑团 满城风雨

包含有满字的成语

满城风雨 满肚疑团 潘郎车满 山雨欲来 桃李满天 恶贯满盈

成语典故14

乐广是西朝时期的名士,常常喜欢跟朋友们喝酒。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个朋友是玩得特别好的,乐广最常请他到自家来。但是奇怪的是,这个玩得很好的朋友已经很久没来了。乐广就纳闷了,询问他是什么原因。原来啊,事情是这样的:

前两周乐广得到了一壶上好的酒,就盛情邀请好朋友到自己家来享用。两个人吟诗作对,太高兴了。乐广端起酒杯,“这是上好的酒,我也没有喝过,我们来试试吧。有你这个好朋友,真是好啊。”好友也端起酒杯,“哈哈,我有幸能喝得上,尝尝,尝尝。”两个人对着对方举了下杯,正要往嘴里送的时候,好友一瞥看到自己的杯里居然有一条小蛇。“酒杯里怎么会有条小蛇呢?不可能!好酒别浪费了。”迟疑了一下,还是把酒往肚子里送。这一送可不得了了,回去的时候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问他怎么会这样,“我担心啊。那杯酒里要是真的有条小蛇,那被我喝进去了,不就在我肚子里了吗?那它会不会在我肚子里咬我啊?哎哟。”想着的时候,肚子就觉得绞痛。“哎呀,哎哟。蛇真的咬我了,怎么我觉得肚子疼。哎呀,哎呀。”这在现代叫作疑似病,自己以为自己生病了,就不断找自己生病的原因。这样寝食难安了好几天终于请医生来看。医生把了把脉,说没事,担心多了导致的。见家仆送走医生就嘟哝着,“肯定是个庸医,我的肚子里肯定进了蛇!什么都看不出来。”

听到这乐广就笑出声来。好友见到心里疑惑,就对乐广生气了,“我都这样了,你还有心情笑。可能我们以后没办法再一起喝酒了。”“你还真能给自己找罪受啊!自己吓自己,可是会把自己给吓死的呢!你不知道啊,在我的偏厅喝酒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弓,就是上次喝酒你坐的地方上头。是弓把影子偷到你的酒杯了!要不信,你去我家瞧瞧啊!”半信半疑的好友就跟乐广同去他家。在同样的位置,乐广把酒倒在酒杯里,在里头真就投下弓的影子,像极了小蛇呢!“来,为你的身体好了,我们干一杯!”说罢,把那杯酒往嘴里送。

成语典故15

管仲和鲍叔两人都是春秋初期的贤臣良将。管仲,名夷吾,字仲。他幼年时,常和鲍叔一起游山玩水,交情深厚,相知有素。后来管仲和鲍叔分别给齐国的公子纪和公子小白当老师。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王非常残暴,经常不理朝政,荒淫无度,最后被大臣们杀死了。齐襄王死后,为了争夺王位,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鲍叔和管仲也各随其主。公子小白夺得了君位,人们称之为齐桓公。公子纠出逃在外,被鲁国人杀死,他的老师管仲也成了囚犯。鲍叔得知管仲被囚,就对桓公说,管仲是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他忠实于自己的主人,这并没有什么罪过,如果桓公能够重用他,一定能够成就霸业。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国,位居鲍叔之上。管仲辅佐齐桓公,最后终于成就了齐国的霸业。

有一次,管仲和大臣们交谈,对大臣们说,当初他穷困时和鲍叔合伙经商,每次分利时都是他分的多,而鲍叔并不认为他贪财;他做生意亏本时,鲍叔并不认为他愚蠢,而是说他时运不佳;他三次出仕,三次被逐,鲍叔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而是认为他生不逢时;他三次作战失利,鲍叔并不认为他怯懦,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要照顾,他在受刑期间,受了许多屈辱,鲍叔并不认为他鲜廉寡耻,而是了解他不拘小节而耻于才智无法显露。最后管仲感叹到:“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

后来,人们用“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

《成语典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