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时间:2024-09-24 08:25:16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1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成语典故大全2

曲突徙薪的意思

[拼音] qū tū xǐ xīn

[出处] 《汉书·霍光传》

[释义] 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例句] 邑犬之吠兮众所怪也,曲突之早谋客之害也。

[同义] 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反义] 临渴掘井;

[结构] 联合式

[用法] 作谓语、定语

曲突徙薪成语典故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即“曲突”,突:烟囱)。这样就安全多了。”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

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非常不爽。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考虑和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的厨房失火,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大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伤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来。

曲突徙薪造句

1、不要将易燃物置于火源之旁,曲突徙薪,以策安全。

2、你把爆竹就这样摆着,容我劝你曲突徙薪,快移到安全地方。

3、别怪我建议你曲突徙薪,这场地实在挤进太多人了,为了安全得尽快疏散。

4、感谢你先前劝我移开汽油桶,才未酿成巨祸,曲突徙薪之见,铭感五内。

5、让我把楼梯间杂物清干净,古人曲突徙薪的用心就是如此。

6、那家公司财务有问题了,我警告大家曲突徙薪,赶紧把该公司股票拋售掉。

7、多亏我们去年曲突徙薪修筑了堤坝,今年才会避免了洪水灾害。

8、感谢你先前劝我移开汽油桶,才未酿成巨祸,曲突徙薪之见,铭感五内。

9、人们为了防止火患,曲突徙薪,禁止上山携带火种。

10、曲突徙薪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

11、做事要先曲突徙薪,想好万全之策,才能有稳操胜算的把握

12、学校管理者如果有曲突徙薪的思想,就不会发生那麽多安全事故.

成语典故大全3

成语名称:夸父逐日

成语拼音:kuā fù zhú rì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自不量力。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夸父:古代神话人物;逐:追赶。指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也比喻不自量力。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成语造句:唐·柳宗元《行路难》诗:“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夸父逐日的成语故事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夸字开头的成语

夸父追日 夸父逐日

包含有夸字的成语

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成语典故大全4

“不堪回首”这则成语常用来表示对巨大的人事变迁的感慨。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周围还有好几个政权。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先后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接着又把攻击的目标对准南唐。

这时统治南唐的是李煜(yu),世称李后主。他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过着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里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班和尚道士讲经说法。

一天李煜偶尔外出登城,见城外都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挨到这年冬天,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去。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 ……此处隐藏7050个字……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 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 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大器晚成

典故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 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从弟 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 琰 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成语典故大全14

开卷有益

【出处】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成语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成语典故大全15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唯谷。” 《晋书·殷仲堪传》亦载,作“仲堪父尝患耳聪。”

释义用法

晋殷仲堪父病弱身虚,把床下蚂蚁的活动,听成是牛在相斗。后以此典指心神惊悸,也用以形容世间的无谓争斗。

用典形式

【牛蚁】 宋·范成大:“牛蚁谁知床下斗,鸡蝇任向梦中鸣。”宋·陆游:“世间牛蚁何劳问,输与云窗一粲然。”

【斗蚁】 唐·孟郊:“斗蚁甚微细,病闻亦清泠。”

【床下蚁】 宋·苏轼:“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床头蚁】 清·钱谦益:“惊闻窸窣床头蚁,羞见彭亨道上蛙。”

【蚁斗牛】 宋·钱惟演:“目眩花成果,心惊蚁斗牛。”

【病后聪】 宋·苏轼:“陶然一枕谁呼觉,牛蚁初除病后聪。”

【斗蚁闻牛】 明·徐渭:“褰旗落羽元非二,斗蚁闻牛总是魔。”

【耳虚闻蚁】 宋·苏轼:“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

【床下莎虫】 宋·陆游:“空惊床下莎虫语,不见梁间巢燕归。”

【床头牛蚁】 宋·苏轼:“要识老僧无尽处,床头牛蚁不曾闻。”

【蚁斗牛闻】 宋·陈师道:“世事如病耳,蚁斗作牛闻。”

【蚁动牛斗】 宋·苏轼:“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蚁喧闻牛】 宋·辛弃疾:“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闻牛。”

【殷牛在耳】 唐·韦庄:“殷牛尝在耳,晋竖欲潜肓。”

【斗蚁如斗牛】 明·徐渭:“有云病聪者,闻斗蚁响如斗牛。”

【耳静烦喧蚁】 唐·柳宗元:“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

《成语典故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